當你平常在走路、跑步,甚至只是日常上下樓梯時,突然感覺到腳踝內側痛,千萬不要掉以輕心。很多人一開始以為只是小小的拉傷或疲勞,忍一忍就會好,但事實上,腳踝內側的疼痛可能來自不同的病因,從常見的腳踝扭傷、過度使用造成的脛後肌腱炎,到因為足部結構特殊而引發的副舟狀骨症候群,都有可能是背後的元凶。如果沒有及時辨識與處理,疼痛不但會持續存在,還可能會演變成長期慢性傷害,甚至影響行走與生活品質。以下就來逐一解析三大常見原因與其成因機制。
腳踝內側痛的常見原因與成因分析
一、腳踝扭傷:運動傷害最常見的成因
腳踝扭傷是導致腳踝內側痛的大部分原因,尤其在進行跑步、打球、舞蹈等需要快速移動或變換方向的運動時最為常見。雖然大多數人對扭傷的印象是「腳踝外側」疼痛,因為外側韌帶相對脆弱,但當受力角度不同,也可能會造成內側韌帶(尤其是三角韌帶)的損傷,導致內側腫脹與疼痛。當腳踝扭傷後,韌帶被拉扯或部分撕裂,就會出現局部紅腫、瘀青,甚至在走路或下樓梯時感覺到刺痛。如果沒有適當休養與復健,內側韌帶會因為反覆受力而變得鬆弛,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運動員一旦扭傷後,往往需要長期復健訓練來強化關節穩定性,避免「舊傷復發」的惡性循環。
二、脛後肌腱炎:步態異常、久站族的隱形殺手
另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原因是脛後肌腱炎。脛後肌腱位於小腿的內側,連接到足弓內側,扮演著支撐足弓、穩定腳踝的重要角色。一旦長時間過度使用,例如需要久站、長時間走動,或是跑步姿勢不正確,都可能會讓這條肌腱發炎,導致腳踝內側痛 的症狀。患者常會感覺到腳踝內側隱隱作痛,走一走甚至會延伸到足弓部位,久而久之,還可能造成足弓塌陷,形成「扁平足」。這也是許多服務業工作者、教師、護理人員經常遇到的職業病之一。與扭傷不同的是,脛後肌腱炎的疼痛通常是逐漸累積而來,而不是瞬間劇烈發作,因此往往在症狀嚴重時才被察覺。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慢性發炎,甚至影響步態,造成膝蓋與腰部連鎖性的負擔。
三、副舟狀骨症候群:足部結構變異導致疼痛
不少人腳踝內側長期疼痛,其實與天生的副舟狀骨症候群 有關。所謂「副舟狀骨」,是指在足弓內側多長出的一塊額外骨頭,平均大約有 10~15% 的人會有這種先天結構變異。大多數情況下,副舟狀骨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,但如果因為劇烈運動、鞋子摩擦或長時間負荷,就可能引發局部發炎,造成腳踝與足弓內側反覆疼痛。患者常會在腳踝內側摸到一顆小硬塊,並伴隨腫脹與壓痛感。若症狀嚴重,不僅會影響穿鞋舒適度,甚至可能需要透過物理治療或手術處理。這種結構性問題,常常被誤認為是單純扭傷或肌腱炎,但其實需要更精準的檢查(像是 X 光或 MRI)才能正確確診。
怎麼判斷腳踝內側痛是哪一種問題?
當你出現腳踝內側痛的情況時,第一個關鍵就是判斷它背後的成因。不同的疾病或受傷原因,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特徵與疼痛型態。透過觀察與簡單自我檢測,初步判斷是哪一種問題,不只能夠避免拖延病情,還能更快找到正確的醫療科別。以下就從疼痛位置、伴隨症狀、自我檢測到就醫時機,為你完整解析。
1. 疼痛位置與範圍
疼痛的位置常常是判斷的第一步。
- 腳踝扭傷:多數發生在運動或不小心踩空後,疼痛點集中在腳踝內側韌帶處,常常會有立即性的劇烈疼痛與腫脹。如果扭傷角度特殊,也可能伴隨外側韌帶損傷。
- 脛後肌腱炎:疼痛點通常在腳踝內側延伸到足弓處,範圍比較廣。患者走路一段時間後會加重,且常伴隨足弓酸痛,嚴重時甚至感覺足弓塌陷。
- 副舟狀骨症候群:常見於腳踝內側有一塊骨性突起,觸摸會有壓痛,走路或穿鞋摩擦時疼痛加劇。疼痛點相對固定,不像扭傷或肌腱炎那樣擴散。
2. 是否伴隨腫脹或活動困難
症狀表現也能幫助區分:
- 腳踝扭傷:常伴隨立即腫脹與瘀青,走路困難,甚至無法完整承重。
- 脛後肌腱炎:以隱隱作痛為主,不一定有明顯腫脹,但若拖延過久,腳踝活動範圍會逐漸受限,走長路或爬樓梯都會加劇不適。
- 副舟狀骨症候群:可能會有局部腫脹或硬塊感,但活動上大多影響不大,主要困擾是「走久會痛」或「鞋子摩擦到突出部位」。
3. 簡易的自我檢測方式
你可以透過幾個動作來初步判斷:
- 腳踝扭傷檢測:回想是否有明顯扭到或跌倒的瞬間?如果當下就劇痛並腫脹,通常就是扭傷。若壓迫內側韌帶會強烈痛感,也屬於警訊。
- 脛後肌腱炎檢測:單腳站立並踮腳,若腳踝內側與足弓明顯痠痛甚至無力,表示脛後肌腱可能受損。
- 副舟狀骨檢測:用手按壓腳踝內側骨頭突起處,若有壓痛且經常摩擦鞋子引發不適,就要懷疑是副舟狀骨問題。
4. 腳踝內側痛要看哪一科?
當你確定疼痛無法靠休息緩解,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- 骨科:適合懷疑有結構性問題的患者,例如韌帶嚴重撕裂、骨折、副舟狀骨症候群,或急性嚴重扭傷。骨科能透過 X 光或 MRI 確認是否有骨頭與韌帶的結構性損傷。
- 復健科:適合長期疼痛、過度使用或慢性發炎的患者,例如脛後肌腱炎或舊傷復發。復健科會安排物理治療(電療、超音波治療、牽引等)以及專屬運動訓練,幫助恢復功能。
5. 何時應該立即就醫?
雖然很多人會先嘗試冰敷、貼藥布或休息,但如果符合以下情況,應該立即就醫:
- 腳踝出現劇烈腫脹或明顯變形,懷疑骨折或韌帶嚴重斷裂。
- 無法承重,走幾步就劇痛或完全無法踩地。
- 疼痛持續超過兩週以上沒有改善。
- 疼痛伴隨麻木、腳趾發冷或顏色改變,可能是血液循環或神經壓迫問題。
內側腳踝痛的治療與改善建議
當確定「腳踝內側痛」的原因後,下一步就是尋找合適的治療方式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改善重點,如果只是一味靠貼藥布或單純休息,往往沒辦法真正根治,甚至會導致反覆疼痛。以下將針對三種常見的原因:腳踝扭傷、脛後肌腱炎、副舟狀骨症候群,分別說明急救、復健以及長期照護的建議。
1. 腳踝扭傷的急救與復健建議
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,尤其是籃球、羽球、跑步愛好者都可能曾經經歷過。扭傷後若沒有正確處理,很容易留下後遺症,導致腳踝內側反覆疼痛。
(1) 急性期(受傷後 48 小時內)
最重要的是遵循 RICE 原則:
- Rest(休息):避免繼續負重或運動,必要時使用拐杖減輕壓力。
- Ice(冰敷):每次 15–20 分鐘,每 2–3 小時一次,能降低腫脹與疼痛。
- Compression(加壓包紮):使用彈性繃帶固定,避免二次傷害。
- Elevation(抬高):將腳踝抬高至心臟以上,幫助血液回流,減少腫脹。
(2) 亞急性期(3–7 天後)
腫脹逐漸消退後,可以開始輕度的活動,例如用腳踝畫圈、毛巾拉伸等,幫助關節恢復活動度。但還是要避免劇烈運動。
(3) 復健期(2–6 週)
這時重點是肌力與穩定性訓練,例如:
- 單腳站立,訓練腳踝平衡能力。
- 彈力帶內翻、外翻運動,強化韌帶支撐。
- 漸進式恢復跑步與跳躍動作。
若扭傷嚴重(例如二級或三級韌帶撕裂),建議還是要由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影像檢查,必要時佩戴護具或考慮手術修復。
2. 脛後肌腱炎的運動與支撐療法
脛後肌腱炎是許多久站族、需要長時間走路的工作者,甚至跑者常見的問題。它主要因為脛後肌腱過度使用或足弓塌陷導致。治療重點在於「減少負擔」與「增強穩定」。
(1) 減少過度負荷
- 暫時避免長時間走路或爬樓梯。
- 改以低衝擊運動(如游泳、腳踏車)取代慢跑。
- 減輕體重,降低足弓壓力。
(2) 運動治療
- 毛巾捲曲運動:將毛巾放在地上,用腳趾反覆抓起毛巾,強化足弓小肌群。
- 單腳踮腳運動:訓練脛後肌與小腿肌力,每天 10–15 下,逐漸增加次數。
- 足弓伸展:用彈力帶繞在腳掌,進行內翻運動,針對脛後肌加強訓練。
(3) 支撐與輔助療法
- 鞋墊支撐:選擇有足弓支撐的鞋墊,減少脛後肌負擔。
- 護踝或貼紮:可穩定腳踝,避免過度內翻。
- 物理治療:超音波治療、深層按摩有助於減少發炎與疼痛。
如果脛後肌腱炎沒有及時處理,可能進一步導致足弓塌陷(所謂成人扁平足),長期下來會加劇腳踝內側痛,因此建議及早進行復健與支撐療法。
3. 副舟狀骨的長期照護與鞋墊矯正
副舟狀骨症候群 是一種先天性骨骼變異,並非所有人都會出現症狀,但當突出骨頭因摩擦或壓迫而發炎時,就會引起腳踝內側痛。由於這是結構問題,因此治療以「長期照護」為主。
(1) 生活調整
- 避免穿緊窄鞋子,尤其是硬邊皮鞋,因為容易摩擦突出骨頭。
- 減少長時間走路或負重,避免刺激發炎部位。
(2) 鞋墊矯正
- 客製化鞋墊:針對足弓與副舟狀骨位置設計,能減輕突出骨頭的壓力。
- 支撐性運動鞋:選擇寬楦頭、避震良好的鞋款,避免內側骨頭受壓。
(3) 物理治療與支撐
- 熱敷、深層按摩有助於放鬆周邊肌肉,減少不適。
- 輕度副舟狀骨問題可透過貼紮、護具降低摩擦。
(4) 手術選項
若副舟狀骨造成反覆發炎或長期疼痛,無法透過鞋墊或物理治療改善,骨科醫師可能建議 切除副舟狀骨或進行矯正手術。這通常是最後手段,僅只適合嚴重患者。
日常保護與復健建議
要改善與預防「腳踝內側痛」,除了針對不同疾病進行治療,日常保護與復健同樣是長期維持健康的關鍵。許多人常因為運動前缺乏暖身、忽略腳踝肌群訓練,或沒有良好的保養習慣,而讓腳踝在反覆的使用中累積傷害。透過一些簡單的保護與復健策略,不僅能降低再次受傷的機率,還能幫助已受傷的腳踝逐漸恢復穩定。
1. 運動前暖身與足踝肌力訓練
運動前的暖身能有效降低扭傷風險。建議花 5–10 分鐘進行全身性暖身,再針對足踝進行局部活動:
- 踝關節畫圈:坐姿或站立時,將腳踝順時針、逆時針各畫圈 10 次,幫助增加關節活動度。
- 腳尖墊步:踮腳走路 1–2 分鐘,可啟動小腿肌群與脛後肌。
- 側向跨步移動:啟動足踝外側穩定肌群,提升支撐性。
此外,定期進行足踝肌力訓練也非常重要。像是單腳平衡、彈力帶內翻外翻訓練,這些都能強化韌帶與肌腱,對於曾經有腳踝扭傷或脛後肌腱炎病史的人來說特別必要。這些訓練能增強關節的保護力,避免運動時因支撐不足再度受傷。
2. 日常按摩保養
除了運動,日常生活中也能透過按摩來舒緩緊繃、促進血液循環。特別是長時間走動或站立後,腳踝內側肌群往往容易僵硬,適度按摩能減少不適。
建議的按摩方式:
- 手指按壓:沿著內踝至足弓方向輕輕按壓,每次 5–10 分鐘,有助於放鬆脛後肌腱與足底結構。
- 滾動按摩:使用滾輪或按摩球將腳底從腳跟滾到前腳掌,可以放鬆足底筋膜,減少對腳踝內側的拉扯。
如果覺得用手指長時間按摩比較費力,也可以借助按摩工具,例如 3Zebra 滾滾足,它能針對腳底穴道和足弓做深層刺激,不僅能放鬆腳底筋膜,還能間接減輕腳踝內側壓力。對於常因久站或運動而腳踝痠痛的人來說,這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日常保養方法。
3. 養成持續性的復健與保養習慣
許多人在疼痛減輕後就中斷復健,這往往導致傷勢反覆。事實上,無論是副舟狀骨症候群這類結構性問題,還是因腳踝扭傷、脛後肌腱炎所引發的內側痛,長期維持良好的保養習慣才能真正降低復發。建議將暖身、伸展、按摩視為生活日常,而不是只在疼痛時才進行。
結語
腳踝內側痛看似小問題,但背後可能隱含著扭傷、肌腱發炎,甚至足部結構異常等多種原因。如果可以在治療之外,進一步透過暖身運動、肌力訓練與按摩保養,就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,讓腳踝重新找回穩定與力量。日常的小小投入,將會是長遠健康的最大保障。
–
3ZeBra 三隻斑馬 – 按摩舒壓專業品牌,幫你解決按摩大小事
好消息,現在加入官方Line@ 立馬領取 100元購物金,點選我立馬加入